歷史上有不少“一字之師”的故事。一字之別,,有時境界完全不同,顯露出一個人的文學功底與修養(yǎng),。或許,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《五代史補》所記錄的這一則,。
晚唐詩僧齊己有一首《早梅》,其中有“前村深雪里,,昨夜數(shù)枝開”一句,。他帶著自己的詩,,從湖南去袁州(今江西宜春)拜訪詩人鄭谷,。鄭谷見到《早梅》中的那一句后,建議他修改一個字,,將“昨夜數(shù)枝開”改為“昨夜一枝開”,,既然寫的是早梅,數(shù)枝并不早,,一枝才是早,。齊己聽后,如醍醐灌頂,,對鄭谷表示深深佩服,,文獻中記載他“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”,其他詩人聽到此事后,,亦稱贊鄭谷是齊己的“一字之師”,。
鄭谷是晚唐詩人,袁州人,,《唐才子傳》稱他的詩風“清婉明白,,不俚而切”。鄭谷的詩通俗易懂,,但不俚俗,,且切合實際。鄭谷在唐代詩壇上又被稱作“鄭鷓鴣”,,宜春城中過去還有一條巷子就叫“鷓鴣巷”,,乃是因為鄭谷的一首《鷓鴣》名動天下。
《鷓鴣》詩曰:“暖戲煙蕪錦翼齊,,品流應得近山雞,。雨昏青草湖邊過,花落黃陵廟里啼。游子乍聞征袖濕,,佳人才唱翠眉低,。相呼相應湘江闊,苦竹叢深日向西,?!?/p>
首聯(lián)寫鷓鴣有華麗的羽毛,在詩人看來,,其高雅與山雞不分伯仲,。詩人并沒有很細致地描繪鷓鴣的形象,因為在他看來,,鷓鴣的叫聲更具有感染力,。古人認為,鷓鴣的叫聲近似“行不得也哥哥”,。游子聞鷓鴣聲,,而生發(fā)出思鄉(xiāng)之深情。
頷聯(lián)為鷓鴣鳴叫渲染出一個哀愁的環(huán)境,,青草湖,、黃陵廟這兩個地點并非作者隨意選擇的,它們都在洞庭湖一帶,,這里是娥皇女英淚灑斑竹之地,,是屈原行吟沉思的流放之地。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,,在讓天色變得越發(fā)昏沉的雨中,,在一片又一片花被打落在廟中地面時,鷓鴣發(fā)出的鳴叫,,怎能不讓游子沾襟,、佳人凝眉?
詩人不用愁字,,而游子沾襟,、佳人凝眉已顯出愁緒,這是思鄉(xiāng)之愁,,是離別之愁,。尾聯(lián)更將這愁緒融化在景中,湘江闊,、竹林深,、日向西,已是黃昏,,前方的路還有好長,,何時能走完,何時能歸鄉(xiāng),何時能與家人重聚在一起,。
鄭谷很喜歡鷓鴣這個意象,,在《席上貽歌者》詩中,他寫道:“花月樓臺近九衢,,清歌一曲倒金壺,。座中亦有江南客,莫向春風唱《鷓鴣》,?!边@是鄭谷參加宴席時贈給歌者的詩。
古人的宴席,,常有詩文唱和,。鄭谷參加的這場宴席,顯然不在家鄉(xiāng),,有人認為是在長安,。宴席設于樓臺之上,仰可觀月,,俯可賞花,,又有美酒,又有清歌,,何等愜意。只是這歌聲讓人生起了愁緒,。唐朝有《鷓鴣曲》,,頗為流行,模仿鷓鴣的叫聲,,哀婉動人,。宴席上有來自江南的客人,這歌聲引動了他的思鄉(xiāng)之情,,這江南客也許不是別人,,正是鄭谷自己。
鄭谷另有一首離別詩《淮上與友人別》,,也十分出色,。這首詩的音樂性最為詩家稱許,其詩曰:“揚子江頭楊柳春,,楊花愁殺渡江人,。數(shù)聲風笛離亭晚,君向瀟湘我向秦,?!鼻皟删渲校B續(xù)出現(xiàn)三個同音字,讀起來朗朗上口,,如果譜上曲,,也會動聽。楊柳是送別的經(jīng)典意象,,江邊離亭,,楊柳依依,笛聲如泣如訴,,詩人和友人都是離家的遠行之人,,只是一個要去到瀟湘之地,一個要去到關中,,方向不同,,無法陪伴。
鄭谷在詩中說他的方向是去關中,。據(jù)《唐才子傳》的記載,,他卻有一段在長安為官的經(jīng)歷,唐僖宗光啟三年(887年),,鄭谷考中進士,,曾在京兆鄠縣(今西安鄠邑)做過縣尉,后遷右拾遺,、補闕,,唐昭宗乾寧四年(897年)任刑部都官郎中,都官司的職責則是“掌配役隸,,簿錄俘囚,,以給衣糧醫(yī)藥,以理訴競雪冤”,。都官郎中應是鄭谷的最高官職,,之后他就辭官回到家鄉(xiāng)袁州。
較之賀知章的“少小離家老大回”,,鄭谷與家鄉(xiāng)的分別并不那么久,。在這個被韓愈贊譽為“莫以宜春遠,江山多勝游”的地方,,鄭谷隱居于仰山,,這里風景秀美,禪意盎然,,或許齊己就是在這里求教于鄭谷,,從而留下那段“一字之師”的美談。(陳彧之)(來源于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(wǎng)站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