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門父子三詞客,,千古文章四大家?!睉覓煸谒拇忌饺K祠門口的這副楹聯(lián),,既道出了蘇洵,、蘇軾、蘇轍父子三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,,也暗含著古往今來家道興盛的文化密碼,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三蘇祠時指出:“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,是留給子孫后代最好的遺產(chǎn)”,。蘇氏一門之所以人才輩出,,與良好的家風家教大有關(guān)系。鑒古知今,,蘇氏家風對今天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仍有著多方面的啟迪意義,,擇其要者,有以下三個方面,。
“吾欲子孫讀書,,不愿富”
耕讀傳家久,詩書繼世長,。良好的家風,,一定是有讀書傳統(tǒng)的家風。這一點,,在蘇氏家風中體現(xiàn)得尤其明顯,。
蘇洵的父親蘇序非常重視讀書學習,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“吾欲子孫讀書,,不愿富”,,為此傾其錢財,,購置了大量書籍。蘇軾后來在給友人的信中回憶他祖父購置的書如汗牛充棟,。蘇洵把蘇家的南軒命名為“來鳳軒”,,作為蘇軾、蘇轍的書房,,并親自對家中數(shù)千卷藏書,,“手緝而校之,以遺子孫”,。對于成長中的蘇軾,、蘇轍來說,“門前萬竿竹,,堂上四庫書”無疑是再好不過的成長環(huán)境,。蘇轍回憶說:“惟我與兄,出處昔同,。幼學無師,,先君是從。游戲圖書,,寤寐其中,。”“讀書猶記少年狂,,萬卷縱橫曬腹囊,。”儼然樂在其中,。
蘇洵雖然“少不喜學,,壯歲猶不知書”,但是“二十七,,始發(fā)憤”,,幡然醒悟后便閉門苦讀十年。大器晚成的蘇洵吸取自己“以懶鈍廢于世”的教訓,,悉心指導蘇軾、蘇轍讀書治學,。蘇洵要求蘇軾,、蘇轍每天都要背誦和抄閱古籍經(jīng)典、熟記經(jīng)史,。晚年的蘇軾曾夢見小時候沒有按時背誦《春秋》一書,,被父親懲戒,嚇得出了一身大汗,。有詩為證:“夜夢嬉游童子如,,父師檢責驚走書,。計功當坒春秋余,今乃初及桓莊初,。怛然悸悟心不舒,,起坐有如掛釣魚?!庇纱丝梢娞K洵教育之嚴格,。
不過,蘇洵對子女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嚴,,而是嚴慈相濟,,頗具現(xiàn)代意識。為了培養(yǎng)蘇軾,、蘇轍的讀書興趣,,蘇洵常常與兩兄弟同讀一本書,共同探討古今的成敗得失,。此外,,蘇洵還極為推崇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的理念,,注重把旅游和讀書結(jié)合在一起,,以拓寬眼界、提升氣度,。蘇洵年輕時常常游歷名山大川,,回到家中便給蘇軾、蘇轍兩兄弟講述旅途見聞,。蘇軾,、蘇轍長大后,蘇洵還帶領他們游歷名山名寺,,走訪名師高仕,。公元1059年,父子三人進京,,走水路出三峽,,蘇軾、蘇轍玩賞沿途風景的同時,,時常吟詩作詞,。江上航行完畢、棄船登陸時,,蘇軾,、蘇轍已經(jīng)作了詩歌百首,名之為《南行集》,。
“守其初心,,始終不變”
在蘇軾,、蘇澈的成長道路上,母親程氏也起了至關(guān)重要的作用,。她在教育兩個兒子讀書時,,常以古人的高潔品行進行激勵教育,“聞古今成敗,,輒能語其要”,。
有一次,程氏在教授蘇軾讀《后漢書?范滂傳》時,,不禁“慨然太息”,。史載,范滂因反對宦官而被捕,,其母到獄中探望,,范滂長跪痛哭:“兒子不怕死,就是放心不下母親,,請母親不要為我感戚,。”范母慷慨道:“你今與李膺,、杜密兩位一樣留下好名聲,,死亦何恨!當性命與氣節(jié)不可兼得時,,二者取其一,,理應舍命取義?!狈朵柽殿^向母親訣別,,聞者無不動容。蘇軾也深深被感動,,他問母親:“軾若為滂,,母許之否乎?”蘇母肅然答道:“汝若為滂,,吾顧不能為滂母邪,?”程氏循循善誘的人格教育,對蘇軾,、蘇轍的人生態(tài)度和價值取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,。縱觀蘇軾一生窮達多變,、飽經(jīng)憂患,然而始終剛正不阿,,不肯隨俗俯仰,。正如蘇軾在《杭州召還乞郡狀》中所說的那樣,,“守其初心,始終不變”,。
水有源,,木有根。蘇軾在長子蘇邁走上仕途時,,贈予其一方硯臺,,硯底刻有銘文:“以此進道常若渴,以此求進常若驚,,以此治財常思予,,以此書獄常思生?!憋柡K軾對兒子的諄諄教誨,。蘇邁后來頗有政聲,史稱其“文學優(yōu)贍,,政事精敏,,鞭樸不得已而加之,民不忍欺,,后人仰之”,。
“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”
蘇軾在《記先夫人不發(fā)宿藏》中曾記載了母親程氏的一段教育往事,?!跋确蛉速志佑诩嗇炐小R蝗?,二婢子熨帛,,足陷地。視之,,深數(shù)尺,,有一甕,覆以烏木板,。夫人命以土塞之,,甕中有物,如人咳聲,,凡一年而已,。”發(fā)現(xiàn)前人窯藏的一壇寶物,,對于一般人來講,,無疑是一筆意外之財??墒?,程氏卻叫人重新埋好,。這種“非義不取”的家風直接影響了蘇軾和蘇轍的財富觀。
君子愛財,,取之有道,。“茍非吾之所有,,雖一毫而莫取,。”從政后的蘇軾,,無論是生活上陷入困境,,還是政治上跌入低谷,都能始終做到為政清明,,對富貴名利泰然處之,,這與其早年接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。他寫下這樣的詩句:“君子可以寓意于物,,而不可以留意于物,。寓意于物,雖微物足以為樂,,雖尤物不足以為病,。”“惟江上之清風,,與山間之明月,,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,,取之無禁,,用之不竭?!卑藏殬返?、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躍然紙上。即便晚年被貶到海南儋洲,,考慮道自己垂老投荒,、難以生還,仍不忘在給朋友的信中囑托:“生不挈棺,,死不扶柩,,此乃東坡之家風也?!?/p>
不論時代發(fā)生多大變化,,不論生活格局發(fā)生多大變化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,、注重家風都是永恒的話題,。今天,梳理和探究蘇氏家風,,既是學習和研究三蘇思想品格、精神風范,、為人處世原則的重要視角,,也對涵養(yǎng)新時代共產(chǎn)黨人的良好家風有著特殊啟示和現(xiàn)實意義。